金年会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教育園地 > 正文

當有“吾不如”的清醒

作者:院紀委轉發    時間: 2019-12-16    點擊次數:

當有“吾不如”的清醒

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:2019-12-12 08:00

分享

  自古以來,中華民族就有謙虛謹慎、戒驕戒躁的美德。據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載,劉邦在總結楚漢之争得失時說:“夫運籌策帷帳之中,決勝于千裡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鎮國家,撫百姓,給饋饷,不絕糧道,吾不如蕭何。連百萬之軍,戰必勝,攻必取,吾不如韓信。此三者,皆人傑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”劉邦所說的“吾不如”,印證的就是這一美德。

  水滿則溢,月滿則虧;自滿則敗,自矜則愚。後人在評價劉邦功業時稱,劉邦是靠“吾不如”坐擁天下,成就大漢數百年基業,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劉邦功成名就之後,許多大臣恭維他、頌揚他,但他卻始終保持“吾不如”的清醒,着實難能可貴。翻閱史書,衆多聖哲先賢之所以能夠建功立業,名垂千古,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勝利之時從不居功自傲,贊美面前從不自我陶醉,時刻保持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”的憂患意識。正是這種勤于反思、善于内省的品格,使他們獲得了不斷進步的動力,擁有了積極進取的人生。

  “吾不如”就是要不務虛榮、遠離功利、拒絕浮躁,看淡得與失、名與利,砥砺謙虛謹慎的品德修養,追求“見賢思齊、見不賢而内自省”的精神境界。北宋蘇轼在《晁錯論》中寫道:“天下之患,最不可為者,名為治平無事,而其實有不測之憂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,則恐至于不可救。”事實上,人最容易迷失自我、放棄進取、得意忘形、忘乎所以的時候,往往就是功成名就、歌舞升平、身邊滿是鮮花和掌聲之時。如果不能清醒認識、謹慎對待成績和榮譽,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,“不測之憂”将近尚不知不覺,終有一天會倒在勝利面前、倒在榮譽堆上、倒在贊美聲中。

  70多年前,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把我們黨在全國執政喻為進京“趕考”。他告誡全黨,“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、謹慎、不驕、不躁的作風,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”,體現出共産黨人強烈的自省精神。從此,謙虛謹慎、戒驕戒躁不僅成為中國共産黨人加強自我修養的重要準則,也成為人們反驕破滿、自警自省的著名格言。

  大量事實表明,從政之路就好似行進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,不謙虛、不謹慎,就容易跌下萬丈深淵。細數近年來的落馬貪官,大都因陷入榮譽和成功的喜悅之中不能自拔,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,把“吾不如”變成了“不如吾”,在飄飄然中忘記了初心使命,忘記了黨性原則,忘記了黨紀國法,心甘情願被“圍獵”,一步步滑向違紀違法的深淵,留下了沉痛的教訓和深刻的警示。

  “九牛一毫莫自誇,驕傲自滿必翻車。”行進在新時代“趕考”路上,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始終保持“吾不如”的清醒,把“吾不如”作為一種美德來培育、作為一種習慣來培養,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,謙虛做人、謹慎做事,時刻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用全身心的努力和付出,诠釋共産黨人的追求和風骨。(林偉)




XML 地圖